[病因]頭痛是常見的一種癥狀。引致頭痛的疾患和原因很多,頭顱內的器質性病變,如腦腫瘤、腦膿腫、腦出血、腦血栓、腦血管痙攣、腦動脈硬化等都可引起頭痛;最常見的是一些非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頭痛,如因感受風寒、風熱、風濕等引起的頭痛為外感頭痛;因內傷引起的頭痛有肝陽上亢頭痛、氣虛頭痛、血虛頭痛、痰濁頭痛,淤血頭痛、腎虛頭痛等。
[主癥]風寒頭痛。頭痛項強,發(fā)熱惡寒,脈浮緊;風熱頭痛:頭目脹痛,發(fā)熱惡風,口渴因痛,脈浮數(shù);風濕頭痛:頭痛如裹、肢體倦重、苔白膩、脈濡;肝陽上亢頭痛:多為偏頭痛、眩暈、睡眠不安、面紅口苦,脈弦有力;痰濁頭痛:頭痛昏蒙,胸脘滿悶,脈弦滑;氣虛頭痛:頭痛綿綿,過勞則甚;血虛頭痛:頭痛如細筋牽引,唇面蒼白,脈虛澀;腎虛頭痛:頭中空痛,重者腦鳴、眩暈、耳鳴、舌淡紅、脈細無力;淤血頭痛:頭痛如錐刺、固定不移、舌質暗、脈細而澀。
[治法]
1.通治法:施頭部按摩基礎手法。
2.按頭痛的部位和經(jīng)絡循行路線取穴:
太陽經(jīng)頭痛在頂巔、頸后頭部:先取昆侖,至陰,后取后溪穴。
少陽經(jīng)頭痛在兩側、偏頭部:先取足竅陰、陽陵泉,后取液門、率谷穴。
陽明經(jīng)頭痛在上額兩眉棱骨前頭部:先取內庭,后取合谷穴。
3.按病因、病癥加取穴位:
風寒頭痛:風池,列缺、后溪穴。
風熱頭痛:曲池、外關、至陰、涌泉。
風濕頭痛:脾俞、豐隆、三陰交。
肝陽上亢頭痛:瀉行間、涌泉、率谷。
痰濁頭痛:偏歷、豐隆、中府、膻中、中脘。
血虛頭痛:百會、太沖、列缺、頭維。
氣虛頭痛:氣海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沖陽、膻中。
腎虛頭痛:腎俞、百會、復溜。